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北影】等爸爸的孩子 Susa

【等爸爸的孩子】劇照 如同從他手中的萬花筒看到的,儘管只是無用的碎玻璃,但卻是璀璨世界,把和母親一同打理家庭,焚燒垃圾當作是種儀式,當父親回來的那天,一切都將苦盡甘來。就算酒廠老闆一再挖苦他說就算父親回來,生活還是不會有任何改變,也不會有任何天使把他帶離窮苦又悲慘的生活,但是蘇沙依舊滿懷希望。然而,男孩的夢想終究落了空,在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卻因不繳保護費被市集惡少打得遍體鱗傷,拖著疲憊的身軀在暮色時分才回到家時,父親卻是喝得爛醉,直到隔天早上才悠悠然醒來,等著兒子準備早餐,又來到酒廠和老闆有說有笑,看著母親辛苦工作卻無法有任何表示,看著蘇沙背著滿滿的非法伏特加進市集 ,而後繳交保護費給那些不良少年,父親只是看著,生活沒有任何改變。

 蘇沙這才發現,就算父親回到了家,生活也沒能因此更加美好,在冷冽的城市當中,無能的父親打碎了蘇沙僅有的希望,在那一瞬間他長大了,在無助又憤怒地用小小的身軀捶打著提早告訴他事實的酒廠老闆中,他不懂為什麼老闆要提早告訴他這些不堪卻又可預見的結果:「什麼都不會改變」,影片在此嘎然而止,在片尾字幕緩緩上升的那刻,有點傻眼,但是也有點難過,這就是我們所見的喬治亞,一個我們毫無所知的國度他們現在的慘況。

【等爸爸的孩子】劇照 在毫無配樂,簡單的故事架構和冷冽到近乎記錄式的鏡頭裡,蘇沙的生活,他的想法,相信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當地孩子們共同的希望,離家的大人能夠回來帶領他們逃離苦悶的生活,然而最後一切轉眼成空,一次次的希望總被絕望敲碎,導演和編劇或許想藉著蘇沙的眼睛所看見的社會,表達某些對於控訴,或是傳達某些訊息,但是在對影片背景毫無所知的情況下,在觀影過程中是令人不耐且沉悶的,蒼白的顏色和極少的對白,讓整部電影充滿壓抑感。儘管無意對年輕導演初試啼聲的作品作太多批評,但毫無原由就將觀眾帶進喬治亞的世界裡,總讓人感覺有些不知所措且突然。

 雖然能夠理解電影中大多情節是某方面代表著當地人民的共同心聲,讓人不由得對孩子產生幾分憐惜之情(其實我覺得主角演得還蠻好的),但在類似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風格裡,蘇沙的壓抑情感或許就像他的年齡一樣太過微弱,讓情感沒能更加擴散開來,僅在情緒剛開始爬升之時停止,是有點可惜的地方。但不這樣作,讓影片不以情緒渲染效果繼續延續,也算是這部片的優點了。

 或許就像喬治亞窮苦的生活一樣,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中所誕生的這些電影創作,多少也能記錄下屬於社會苦澀的一頁,對於我們不熟悉的國度,【等爸爸的孩子】已經提醒了我們某些議題是必須要被關注的,然而沉悶之餘,總覺得這部電影需要給我們更多資訊和理由去關注,以免在政治正確的情況下,太過一廂情願的訊息造成觀眾還未能感受到,就先不支倒地。

(2010/06/23@新光影城,感謝台北電影節的試映邀請)

相關連結:
台北電影節官方部落格介紹
喬治亞維基百科介紹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 Italy Neorealism / 視覺暫留 / 不理茲

格內閱讀:
【電影】珍愛人生 Precious
【電影】警察, 形容詞 Police, Adjective
【電影】一鏡到底之人體炸彈 PVC-1

因為沒有相關的預告影片,所以只能給大家看台北電影節網站上的國際青年導演競賽片花了,裡面有這部片的片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公告】搬家了

   雖然有許多想說的,但簡而言之, 本部落格將自即日起停止張貼新文,往後將移轉至 blogger 繼續更新。  新的部落格網址在此: https://therainingcity.blogspot.tw  自從忠泰集團將樂多轉手其它公司繼續經營後,不知怎地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