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說一下我對於圖書館的印象好了。
以前小時候,國小只要一下課,我就會跑去圖書館報到,還曾經當了四年的圖書館小義工。圖書館有很多熟悉的職員,圖書館的書到也是如數家珍。時間一久,對於圖書館的書都相當的熟悉。常常對於每本書的位置,或是這一個類別有哪些類型的書等等的,我都相當的清楚。突然也會對此感到十分自豪。就像是你光是看到這本書的封面,看到他的裝訂方式,你就會知道它是什麼樣子的書一樣。
看到這本書的內容,就會覺得圖書館裡面好像還有更多可以探索的。光只是一個讀者,或是一個管理員,或是一本斑駁破舊的老書,都是可以俯拾即是的珍貴畫面,這種感覺好像就是在生活中可以看見的畫面。但自從上了國中以後,我就已經好久沒有去圖書館好好的看書了。最近一次回去我家附近的圖書館的時候,發現裡面的格局或許依舊,但是裡面的書已經更加破舊,有些不同。
有時候在圖書館裡面,可以拿個好幾本書,從一大早就窩在同一個位置,一直到下午閉館。
但是就會覺得怎麼書都看不完。所以我這個暑假才會堆了這麼多書。
現在仔細觀察圖書館的生態,就會發現一個雜誌架上面,就會放著好幾本相同的【壹週刊】或是【TVBS週刊】,而且這類雜誌的架上,經常是空的狀態。有時候就會心想,為什麼我所在的公立圖書館,人們所看到的書都是這種類型的呢?而圖書館的電腦資料檢索區,到處看到的是小孩子們在電腦裡安裝「小朋友齊打交」還有「楓之谷」,然後在借書櫃檯前面連對戰。看著【布朗修哪裡去了?】裡面,很多學生可以窩在裡面一整天,並非是為了考前溫書或是作報告,而是單純的想要滿足自己的讀書慾望,就會覺得真的太了不起了,自己有點羨慕這樣子的風氣。我想也只有在國家圖書館或是中央圖書館裡面,才能夠體驗到一群人都和自己一樣,徜徉在書裡面的樂趣吧,或許身旁有筆記型電腦敲打鍵盤的聲音,也或許會有翻書時那種細微的小聲音,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就會覺得很舒服。
我很認同書裡面說的,有時候妨礙唸書心情的,是因為想要念更多更多的書。
因為我現在眼前還堆了很多很多書,所以有點迫不及待的想把這本給解決掉。但是這本書仔細回味以後,真的發現他太有趣了。有時候看書就是這樣子,它是一個過程,你永遠都不知道,你到你的死亡為止,所看到的最後一本書是什麼,我想我會一直一直看書,一直一直買書下去。
尋找各式各樣不同的讀書習慣。
看完了【布朗修哪裡去了?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後,我也開始想要看看布朗修的著作了。讀書的日記會一直一直持續下去,連續一天一天,然後又一天。春夏秋冬不斷持續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