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覺得電影的表現方式都蠻酷的。電影的分工方式和製作方式也都各不相同。【華新街記事】是在討論後決定一個人的 劇本,再由其他人去負責其他技術方面的工作,在製作過程中互相給予意見和建議。電影也為了要爭取時間,於是採用三部攝影機同時拍攝的模式。因為【華新街記 事】所拍攝的場景非常多,相信在前製和拍攝過程一定是花了很多時間。
【小真的男朋友】則是剛好相反,這部片包括開頭和結尾總共分成五個部分,除了開頭和結尾各一個導演負責外,中間三段的發展過程則分別交由三組導演共六人負責拍攝,這樣的拍攝方式可以激發出來自不同生長環境的人的靈感,也能讓影片有不同的風格出現,不過演員們一部片要演三次,技術人員同一部片要被八個導演碎嘴,相信在精神層面上應該是非常不好受的過程。
【華新街記事】中所邀請的全都是素人演員,這些緬甸人在他們所熟悉的地方生活著,或許並沒有像電影裡面看到的處處火爆,但是對家鄉的思念,還有離鄉背井無依無靠的種種思念,相信都並不虛假。透過多機作業在隱密處偷偷捕捉的演出景象,相信更能自然的表現出百分之百真實 的社會風景(在攤販上被嚇到的阿嬤那個反應我相信絕對是真實的XD),電影結束在這群年輕人的鬧劇結束,眾人奔跑在台北車站的客運總站旁,擺脫了一部分沉重後,相信未來應該還是能夠充滿著希望的。
【小真的男朋友】開頭都是在髮廊幫人洗頭髮的小真接到了電話,得知男友父親要來的消息。第一部短片中小真把男友的手機交給了父親,父親看著小真拍攝下的男友影片,默默的掉下眼淚,不願再回憶、想起和聽見男友聲音的小真把自己關在浴室裡用水聲隱藏自己的哭泣。第二段裡小真告訴父親她懷了他兒子的小孩,兩個人在陽台上的對話互動雖然不多,但是一根菸已經說明了一切盡在不言中。第三段裡場景拉出了家中,小真幫男友父親提行李,又一起去吃飯,經過的每一個男友回憶地點,父親也一同經歷過。最後小真帶父親去髮廊,一邊吹著頭髮兩人一邊忍不住掉下眼淚來。相信三部短片的導演都有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在裡面,至於感受如何就要端看觀眾喜好了。
簡單的寫完兩部短片的介紹和心得,希望以後還有機會看到這兩部片的放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