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用了跳躍式敘事手法,以及透過各個角色不同的角度去觀看案件的發生,讓觀眾在觀影的同時,也一片一片的將事件的碎片拼湊回當時的畫面。寫心得之前稍微查了一下真實案件發生的情形,才發現兇手從小便遭受父親以家庭暴力凌虐,並且被灌輸以父權至上,蔑視女性的觀念,造成他長大後對女權主義者的仇視,衍生 出了這起殺人事件;電影中對於這些細節完全沒有著墨,但是在許多以兇手為視點的橋段上,我們都可以稍稍窺知一二。然而導演並未將這些細節描述出來,讓我們 在觀影過程中,自然而然就對於影片中兇手行兇時全然的「惡」,以及無辜學生一一慘死槍口下的畫面感到不寒而慄了。
透過【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導演想要表現出暴力的殘酷和創傷帶給受害者的長遠傷害,整部電影從頭到尾全部使用黑白畫面,讓我想到了前一陣子的【不能沒有你】。黑白的色彩多少減少了屠殺事件現場的血腥感,或許這也是因為血腥暴力並非導演所想要在電影中表現的元素之一。透過抽離了色彩,我們能更單純的觀賞畫面和演員的演出,更讓人很直接的感受到事件震撼人心的程度,而在電影中有許多劇情橋段導演用了較為特殊的攝影方式,用不同的角度來看整個校園-例如顛倒的走廊,傾斜的圖書館等,透過這些場景,搭配多線敘事方式,也再再提醒觀眾時時刻刻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整起事件。
整部影片除了探討災後創傷症候群外,還探討了兇手行兇的動機-也就是「女性主義」。兇手在電影中提到,對於女性利用機會主義占盡男性便宜,將女性價值批判得一無是處。事實上女性主義確實有其探討的空間,但是兇手的思想太過偏激,因而造成了慘劇的發生;在電影中另外兩條劇情線:男學生傑夫和女學生瓦樂希,導演安排兩人在事件發生時,用不同的態度去面對它,透過兩個人心理重建的過程展現出男性和女性不同於以往的處事態度。
儘管事件早已過去多年,但是在電影中還是提醒著觀眾,這些慘事還是有可能會不斷發生,就連電影中所呈現出的男女不平等,以及受到歧視的情形還是時常存在,透過瓦樂希在片尾即將迎接小生命的不安感化作了一封信,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或許用愛還有正面的態度去面對,或許未來還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儘管只是一個期許,儘管傷痛並非如此容易被消弭,但是明天還是值得被期待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