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思考

 如果就我的想法來說,與其給他們消極的最低生活需求援助,不如教育他們如何生活的能力還來的更加實際,但是老師的想法卻又給了我一個耳光。

 「如果這題是25分的話,你的回答連5分都拿不到。」聽完這句話我真的傻了。難道從以前開始社會所設立的這種普世價值不是正確的嗎?

 但實際上,這句話要能成立的前提是要在「社會擁有給這些人自給自足的機會時」。很遺憾的是,台灣目前的環境好像並沒有辦法讓這些人和社會正軌完美結合。所以現在社工師、社會工作人員所能給的,也只能讓她們在達到最低限度,又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最後也只能做到這樣消極的做法而已。

 就個人行為的角度來說,或許教他們釣魚是好的,但是在社會環境的角度來看,如果他們是在沙漠裡面釣魚、如果他們是在沒有魚的水塘裡面釣魚呢?所以,我們能做的也只有送魚到沙漠裡面了…感覺好消極。

 但是這樣子也算是最好的了。總比什麼都不作要好多了。

 如果要成為社會工作人員,就必須要能夠為這些人群發聲。要懂得去質疑一切,而並非是認同社會所公認的普世價值。如果不好好加強自己的專業,那麼有這樣想法的自己或許就和一般人沒有兩樣吧。

 不管是想要走廣播電視這條路或是社會工作服務也好,其實都是一樣的。懂得批判,懷疑這一切,這讓我想到我以前三民主義老師說的「要懂得懷疑,並不是老師我講的都是聖旨」。如果能對一切展開批評和討論,而非跟著大眾價值觀去走的時候,我想這也已經成功一半了。

 因為實在沒有什麼複習,所以寫下了這篇讀書筆記。共勉之。

 

※所謂的「新貧人口」指的是生活並非能過得去,他們有可能擁有工作能力卻沒有工作,但是也因為標準太過嚴苛而無法獲得政府補助的人們。

 林萬億指出:「這群新貧階級是台灣最苦、最窮的一群人。」因為,這群新貧階級八成以上,被排除在社會救助體系大門之外。目前台灣的貧窮率(低收入戶人數占總人數比率)僅○.七五%,與美國、歐洲平均一五%至二○%的貧窮率相比,台灣的貧窮線標準相對嚴苛。根據社會救助法,這條貧窮線是以最近一年平均每人消費支出的六成為標準制訂,九十二年度台北市最低生活標準是每月為一萬三千三百一十三元,台灣省則為八千四百二十六元。凡收入低於此標準者,則被列入低收入戶,領有政府補助。問題是,這條貧窮線(低收入戶)的制訂標準是以政府的社會福利預算考量,與實際狀況有極大差距。曾經參與台灣貧窮線修訂的林萬億估計,台灣的新貧階級的比率,早已超越五%,是絕對貧窮人口(低收入戶)的六.六倍,但這群新貧卻沒有機會進入救助系統。

 除了標準過苛外,一個相當弔詭的邏輯是,在計算家庭是否符合低收入戶標準時,只要是有工作能力的人,政府都以基本工資計入家庭收入,但其實,他們是沒有收入的。如果你要尋找台灣的新貧面貌,無法在低收入家庭裡發現他們。
其實,這群新貧階級,過去,在台灣的經濟發展史上,他們都貢獻了一己之力。然而,當全球化浪潮一波波襲來,勞動力、資本無疆界的快速流動時,台灣製造業大舉外移,一幕幕的淘汰賽不斷上演,結構性的新貧現象迅速在台灣的各角落出現。而且,數量急遽攀升。對這群新貧階級而言,中正大學社會系教授張世雄指出:失業與貧窮成為一種交互影響的惡果。
目前這群新貧族最具代表性的三個族群就是:低薪的貧窮工作人口(working poor)、有工作能力卻失業的人口,以及女性單親家庭。

其他參照:https://www.e-stock.com.tw/asp/board/v_subject.asp?BoardID=7&ID=28881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公告】搬家了

   雖然有許多想說的,但簡而言之, 本部落格將自即日起停止張貼新文,往後將移轉至 blogger 繼續更新。  新的部落格網址在此: https://therainingcity.blogspot.tw  自從忠泰集團將樂多轉手其它公司繼續經營後,不知怎地覺得...